行业动态
大地——第8期【食话】分享大会
2019-09-15 08:55  点击:930

    2016年3月26日,食话在开展了以“大地”为主题的分享大会并取得了圆满落幕,此次大会共邀请6位讲者与大家分享他们带来的睿智观点与美好体验。

    
张卫星:一粒米的故事
    张卫星,稻米研究者、中国水稻研究所副研究员。专注研究稻米质量安全与生产过程控制、水稻优质高产等工作。他认为一粒米背后的故事很复杂,没有简单的对与错,好与坏,客观的实验和长年累月的数据跟踪或许是寻求答案的一种途径。
张 卫 星
点击图片,观看完整视频
    “我们通常吃的米,是不含或含很少胚的。对于留胚米来说,国家相关标准规定,留胚米粒要达到75%以上,这还把留下全胚、平胚和半胚的米粒都算在内,对加工精度有很高的要求,况且留胚米也比不留胚的米更容易陈化变质。”

    滨斌:晴耕雨读的日子
    滨斌,新下乡青年、桐庐“小王子”。本在城市工作的他,在桐庐大山深处过起了山居生活,寄情于土地,乐居于山间。他说,生活有各种可能性,这才是生活的实质,最关键的是找到自己,走出第一步。

“真正健康的菜要饱满有精气神。”
    “有幸福感的生活,是无论当下选择怎样的生活,乐在其中就够了。”

    阿彬:人生是一条回家的路
    阿彬,深山食堂主人、弄堂里的山大王。从广告公司创意总监的职位上辞职,回到家乡大别山,占起山头做牧场,养起了黄牛、黑猪和鸡鸭。现在的阿彬,往返于城市与大山之间,传递着食物的真味。
    “我觉得一个认真重养的食材和一个认真做事的农人,理应该过上体面的生活,如果这个社会还有救的话,就应该是这样的。”
    “请大家一定要跟着自己的内心去走,找到一个合适的机会,勇敢地去跨出去,如果你坚持走下去,就一定能找到回家的路。” 

    唐建军:农业生态的未来可能
    唐建军,农业生态研究者、全国生态文明教育科学传播团队首席科学家,坚持科普公益8年,认为科普是教育的延伸。推广生态文明教育科学,传播农业“天人合一”的可持续理念与传统文化,肠道向自然学习生存智慧。
    “你们不要把农业看作是一个很低级的东西,错了,那是我们生存之本,是天大的事情。农业它源于自然,但是它也不是一个纯粹的自然过程,农业是自然生命过程和人类智慧共同作用的作品。所以,要开发出一种满足我们人类多重需要的农业,必须从农业的本质来探讨。”

    老童:种子的力量
    老童,“土著农耕”实践者,大地守护者。手机、保存、分享中国农民自留的原生种子。坚持以“不除草,不打药,不施肥”的自然农耕方式耕作,守护大自然最宝贵的遗产——种子。
老 童
点击图片,观看完整视频
    “大家每天都在吃粮食,但大家有没有仔细去想,我们现在每天吃的粮食,它还叫粮食吗?真正的粮食它是由一个有良心的农人种植出来的。”

    毛晨雨:农业语言的现代性
    毛晨雨,农民,艺术家。在洞庭湖边包了30亩地做一个“稻电影”计划,从摄像机后面的观察者变成镜头前的耕作者。他讲生活和工作的一部分与脚下的土地融在一起,尝试在语境变迁的动态情境下,重构乡村社会主体、重构乡村社会知识生产的现代体系。
毛 晨 雨
点击图片,观看完整视频
   “不亲自肩扛100斤的稻谷走出泥沼,很难理解老年农民们怎么会荒废良田。不被炎热和汗水熬痛眼睛,很难理解我们社会内心的焦虑和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