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近年来,黔南州立足民族地区实际,开展系列主题实践活动,构建了“双驱动·三维度·四融合”劳动教育模式,助力学生劳动素养明显提升。
目前,全州各县(市)、中小学校已全覆盖开展了劳动教育实践技能竞赛,劳动教育主题活动正如火如荼推进,黔南州第三届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技能竞赛也即将开赛!即日起,州教育局将对县、校劳动教育经验做法进行系列展播,供各县、校互学共鉴、共同进步,助力全州教育高质量发展。
今天我们推出贵定县经验做法,一起来看~~
贵定:奏响劳动教育奋进曲,书写育人新篇章
在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贵定县秉持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积极探索、系统谋划,以一系列扎实有力的举措奏响劳动教育的激昂乐章,让劳动之美润泽每一位学子的心田,为培育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贵定力量。
科学规划,筑牢劳动教育根基
贵定县将劳动教育纳入“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重点项目,全县49所中小学全面铺开劳动教育实践。精心制定劳动教育清单,确保每周1节劳动教育课落地,同时将其纳入教育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考核指标体系,从顶层设计层面为劳动教育提供坚实保障,引导学校、教师、家长重视劳动教育,形成全县上下协同推进的良好态势。
课题引领,推进劳动教育标准化
依托省级课题《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化开发研究》,贵定县深挖地域特色与民族文化,结合课程标准,开发出县级、校级劳动教育资源清单。着力构建“基本劳动知识+特色劳动技能+专业劳动技能+社会实践劳动”四位一体的劳动教育教学案例群,推动劳动教育科学化、规范化发展。通过课题研究,将民族文化如苗族蜡染、布依族传统手工艺等融入劳动教育,让学生在掌握劳动技能的同时,厚植民族文化情怀,增强文化自信。
特色办学,构建多元劳动课程体系
各学校立足本土,充分挖掘县域民族文化资源,打造出70门独具特色的校本劳动课程。云雾镇凭借茶产业文化优势,开设采茶、炒茶、茶道、品茶、贡茶等系列课程,让学生沉浸式体验茶文化与劳动实践的融合魅力;德新镇的《苗岭之乡》校本课程,生动展现当地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及劳动生产方式;贵定县第四中学的苗族蜡染课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审美能力。这些课程极大地丰富了劳动教育内涵,使劳动教育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满足多样化学习需求。
实践赋能,拓展劳动教育空间
贵定县累计投入350万元,建成金海雪山鱼菜共生科技农业劳动教育实践(实训)基地等2个省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及县域内4个其他实践(实训)基地,并投入20万元购置劳动工具、农具等设备。此外,在县级中职学校建成金海雪山劳动教育实践(实训)基地和鱼菜共生科技农业劳动教育实践(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场所。省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已累计接待6.1万名学生开展劳动研学,不仅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劳动素养,还创造410万元收入,助力当地经济发展。
创新评价,激发劳动教育活力
贵定县借助现有劳动教育资源及获批的2项省级劳动教育课题,积极探索“积分制”劳动教育评价模式。通过全覆盖听评课、定期检查等方式,对劳动教育课堂、学校劳动成果、学生劳动素养养成等进行量化考核评价。同时,创建省州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3个,以科学评价机制推动劳动教育质量提升,激发学校、教师开展劳动教育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下一步,贵定县将持续深化劳动教育改革,不断完善特色劳动育人体系,通过更多元的实践项目提升学生自理能力与劳动素养,推动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让劳动教育在贵定大地结出更为丰硕的果实,培育出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贵定一小:构建“1+2+N”劳动教育新样态
近年来,贵定县第一小学立足“以劳树德、以劳启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理念,以“劳动清单制度”为抓手,创新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劳动教育体系,形成“1+2+N”劳动教育模式(即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与社会为双翼、多元实践为延伸),有效提升学生劳动素养,助力乡村教育振兴。
一是清单引领,课程体系科学化。成立劳动教育教研团队,系统梳理1-6年级劳动教育清单,涵盖生活技能、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等六大模块,配套开发《劳动教育纪实手册》,将劳动教育纳入常态化课程。通过“每周一课+主题实践+学期研学”三级课程链,实现劳动教育规范化、序列化。
二是家校社联动,实践资源立体化。校内建设“耕读园”“手工坊”等劳动基地,打造沉浸式劳动场景;校外联动金海雪山研学基地、文化局等社会资源,开展非遗传承、环保实践等特色活动,累计组织5300余人次参与。家庭层面通过家长会、家委会、线上社群等渠道,指导家长落实“家庭劳动岗”,家校协同率大大提升。
三是多元评价,成长激励可视化。建立“四维评价”机制:依托劳动清单实施课程评价,结合校园劳动周开展技能竞赛,引入社会机构参与实践评价,借助文化节展示综合素质评价。
下一步,学校将持续深化“劳动清单+”行动,深度融合贵定本土文化,开发茶艺、民族手工艺等特色课程,建设“劳动+非遗”“劳动+生态”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劳动中传承民族文化、厚植乡土情怀。
贵定县昌明小学:温勤乐劳,培劳养志
近年来,贵定县昌明小学立足学校实际,因校制宜,着力打造校园“棉文化·温暖教育”,以“五温五为”为主要抓手,探索建立“温勤乐劳·培劳养志”的劳动教育目标体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一是推进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学校积极整合课程资源,不断推进劳动教育与学科融合,将劳动教育深度融入各学科教学中。通过在低年级开设“生活自理小能手”、中年级开展“校园服务我先行”、高年级设置“创意劳动工坊”等,积极推进学校劳动教育校本课程体系建设,不断丰富劳动教育内涵。
二是打造校内劳动教育实践基地。2023年,贵定县昌明小学立足校情,投入近20万元,为37个教学班打造校内劳动实践基地——白叠苑,学校以白叠苑为载体,开设“131劳动社团”,旨在让学生亲身经历劳动教育全过程,每年有针对性的学会1—2项劳动技能,感受劳动之美。
三是积极营造浓厚劳动教育氛围。学校通过设立劳动周、研学旅行、主题队日活动、劳动成果展演等,结合植树节、学雷锋纪念日、五一劳动节等节日,发挥家校协同育人功能,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开展集中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劳动教育过程中树立正确劳动观念、端正劳动态度认识、增强劳动价值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