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伙伴网 | 食品有意思 关于我们

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8-27  来源:上海市人民政府
核心提示: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作用,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作用,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明确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牢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强化综合实施,坚持因地制宜,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建设实践导向、理论支撑、五育融合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打造具备理论讲授、训练带教、实践指导能力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丰富与上海产业发展相契合的劳动教育实践资源,完善经费投入、安全应急保障机制,构建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会全方位支持的贯通一体、开放协同的劳动教育工作格局,建设适应教育现代化要求的劳动教育体系,引导学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整体设计劳动教育内容

    (一)把准劳动教育育人目标。
    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正确认识劳动创造价值、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深刻认识并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涵育丰富的劳动情感,体认劳动不分贵贱,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具有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培养崇尚劳动、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的情感。培养扎实的劳动能力,掌握劳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做到手脑并用、知行合一,具备与年龄相适应的生存生活、团队合作、综合应用、创新创造能力,养成主动劳动、坚持劳动的良好习惯。培育高尚的劳动精神,深刻理解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的丰富内涵,养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创新实干、敬业奉献的劳动精神。
    (二)明确劳动教育内容要求。
    幼儿园要注重劳动意识启蒙,鼓励并指导幼儿尝试生活自理,讲究个人卫生,初步了解常见职业的特点,懂得尊重他人劳动、珍惜劳动成果。
    小学要注重基本劳动习惯养成,低年级要注重健康行为习惯培养,让学生学习日常生活自理,感知劳动乐趣,懂得人人都要劳动;中高年级要注重培养家务和校园劳动习惯,能够分担家务劳动,适当参加校内外公益劳动,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体会劳动光荣。
    初中要注重职业劳动体验,让学生自觉承担家务劳动,参与社区服务,开展职业体验教育,培养职业兴趣,参加木工、电工、传统工艺制作等劳动实践,适当参加农业生产劳动,遵守劳动安全规则,进一步培养劳动习惯和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劳动品质。
    普通高中要注重社会劳动实践,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服务和公益劳动,参加生产劳动与创新实践,熟练掌握一定的劳动本领,适当开展职业训练,具备应对和处置常见劳动安全事故的基本技能,增强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具有劳动自立意识和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责任感。
    普通高等学校要注重创造性劳动锻炼,组织学生结合学科专业开展创新创业、勤工俭学、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实习实训等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培育良好的职业道德,提升创新创造和就业创业能力,具有扎根基层、成才报国的远大志向和面对重大疫情、灾害等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
    职业院校要注重职业技术技能训练,结合专业特点,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让学生参与专业实习实训、技能竞赛等活动,积极投身工艺升级、技术革新、发明创造等,增强职业荣誉感,培育精益求精、爱岗敬业的工匠精神,立志成为扎根生产和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系统化高质量实施劳动教育

    (一)规范劳动教育课程。学校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将劳动教育贯穿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教材体系。建设并不断完善中小学劳动教育必修课程,每周不少于1课时。普通高等学校要明确劳动教育主要依托课程,结合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开设实践体验性劳动教育课程,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职业院校要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设围绕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方面的专题必修课,不少于16学时。鼓励各区、各级各类学校和劳动实践基地开发劳动教育特色课程。高等学校专业课程和中小学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等课程要深度挖掘蕴含的劳动教育资源,并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大中小学要设立劳动教育教学改革试点项目。
    (二)创新校内劳动实践。小学低中年级要以校园劳动为主,小学高年级和中学要注重在校园劳动的基础上适当向社会劳动实践拓展,高等学校要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逐步向创造性劳动实践拓展。大中小学要科学设计校内劳动项目,制定劳动公约、每日劳动常规任务单及学期劳动任务单,明确每周校内劳动实践时间,组织校园卫生保洁、绿化美化、图书整理等集体劳动,深入开展垃圾分类。高等学校要组织学生结合专业学习,开展助研助管助教、勤工俭学等劳动实践,积极参与大学科技园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活动。
    (三)繁荣校园劳动文化。学校要结合学雷锋纪念日、植树节、劳动节、丰收节、志愿者日等重要节假日开展劳动主题教育。将每年五月第二周设为全市“学生劳动教育宣传周”。可以以集体劳动为主,根据实际设立校园劳动周、劳动日;高等学校可以安排劳动月,集中落实各学年劳动周要求。开展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科学家等先进人物进校园活动,组织劳动文化讲堂。结合办学传统和学生特点,加强学校环境建设,弘扬垃圾分类新时尚,开展劳动技能和成果展示、劳动竞赛等活动,培育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校园劳动文化。
    (四)重视日常家庭劳动教育。家庭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孩子成长观和成才观,当好孩子劳动教育的“第一任教师”,鼓励并“手把手”教会孩子家务劳动,每年学会1-2项生活技能;注重言传身教,培育优良家风,培养孩子生活自理意识和能力,主动承担家务劳动,参与家庭事务管理;引导孩子开展孝亲敬老爱幼劳动,与孩子一起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学校要注重家庭教育指导,明确学生家庭劳动时间,合理布置家庭劳动作业,探索建立家务劳动清单。学生家务劳动等情况要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
    (五)开展多样化社会劳动实践。社会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各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协调有关劳动教育资源,支持学校组织学生深入田间、工厂等,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与普通劳动者一起经历劳动过程,体认劳动创造价值。鼓励高新企业、科研院所、新兴工业园区等履行社会责任,为学生体验现代科技条件下劳动实践新形态、新方式提供支持。学校要统筹利用各方资源,组织学生深入城乡社区、福利院和公共场所等开展公益劳动和志愿服务。
    (六)深化劳动素养评价。学校和有关单位要客观记录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情况,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建立公示、审核制度,确保记录客观真实。研究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指标。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普通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要在学校招生自主测试环节强化实践操作能力评价。

    四、切实加强劳动教育支撑保障

    (一)丰富劳动实践场所。构建涵盖考察研习、操作训练、项目实践、榜样激励的劳动实践场所图谱。重点建设若干布局合理、功能完备、安全便捷的综合性劳动实践基地,开展涵盖农业劳作、加工制造、服务体验的全流程劳动实践,满足学生经历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完整实践过程的需求。充分整合农场林场、工厂企业、科研院所、城乡社区等资源,围绕建设“五个中心”和强化“四大功能”、打造“四大品牌”,建设都市农业、先进制造、现代服务、文化创意等劳动实践基地,满足学生多样化、创新性劳动实践需求。重视劳动文化传承,用好“老字号”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传习基地。推动长三角区域劳动实践场所合作联动、协同创新。充分利用学校教室操场、食堂宿舍、环境绿化等资源,建设校内劳动实践场所。建立健全普通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实习实训场所开放共享机制,为中小学提供劳动实践服务。

    (二)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专任教师配备,建强劳动教育教研员队伍。高等学校根据实际配备劳动教育师资。完善专任教师职称评聘、专业发展等各项保障措施。发挥普通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优势,指导和参与中小学劳动教育。建立劳动教育教师特聘制度,设立劳模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荣誉教师岗位,吸引各行各业专业人士和能工巧匠担任劳动教育兼职教师。完善市、区劳动教育教师培训体系,提升专任教师专业能力和素养,增强全体教师的育劳意识和育劳能力。设立劳动教育名师基地,培育劳动教育骨干团队。推动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开设劳动教育相关专业,探索培养劳动教育方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建立符合劳动教育师资特点的评价考核体系。
    (三)完善经费投入保障。统筹安排中央补助资金和我市有关经费,加强学校劳动教育设施标准化建设,建立学校劳动教育器材、耗材补充机制,保障劳动教育课程改革、教学实施、场所建设、教师培训等需要。发挥政府购买服务等导向作用,吸引社会力量提供劳动教育专业服务。
    (四)健全安全防控机制。建立政府负责、社会协同、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安全管控机制。建立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劳动教育风险分散机制,统一为中小学校购买校方责任综合险,鼓励购买劳动教育相关保险,保障劳动教育正常开展。学校要加强劳动安全教育、演练及实训,切实提高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依据学生身心发育情况,适度安排劳动强度、时长,合理设计劳动任务及场所设施,科学评估劳动实践的安全风险,认真排查、清除辐射、疾病传染等安全隐患,在场所设施选择、材料选用、工具设备和防护用品使用、活动流程等方面制定安全、科学的操作规范,强化对劳动岗位的管理,明确各方责任,防患于未然。制订劳动实践活动风险防控预案,完善应急与事故处理机制。

    五、努力构建劳动教育工作格局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统筹推进、教育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劳动教育工作机制。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劳动教育工作。建立市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委员会,加强对各学段劳动教育的分类指导。各区、各高校要把劳动教育摆上重要议程。学校党组织书记、校长作为劳动教育第一责任人,要加强对本校劳动教育的组织领导。
    (二)加强协同配合。树立“开门办劳动教育”理念,发挥市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联席会议的协调联动作用。教育部门要明确负责劳动教育工作的内设机构,并加强人员配备,确保劳动教育的组织开展。农业农村、国资管理、经济信息化、文化旅游、体育等部门要推动所属企事业单位提供劳动实践场所和服务。妇联等单位要指导和推动家庭开展好劳动教育。精神文明、民政、工会、共青团等部门和单位以及各类社会组织要支持学生开展志愿服务、公益劳动,参与社区治理。其他有关部门和单位要结合自身职能,为劳动教育提供支撑保障。建设市、区两级劳动教育中心,打造集劳动课程教学、基础生产劳动实践、教师教研培训、工作研究指导等功能于一体的劳动教育管理服务平台。
    (三)加强督导评估。教育督导部门负责对各区和有关部门保障劳动教育情况以及学校组织实施劳动教育情况进行督导,督导结果向社会公开,并作为衡量区域教育质量和高等学校分类评价的重要指标,作为对被督导部门和学校及其主要负责人考核奖惩的重要依据。将支持学生劳动教育情况纳入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报告事项。开展劳动教育质量评估监测检查,为改进劳动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四)加强氛围营造。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正确的劳动观念,加强劳动教育科学研究,宣传推广劳动教育典型经验。积极宣传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机构提供劳动教育服务的好做法,注重挖掘在抗疫救灾等重大事件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人物和事迹。鼓励和支持创作更多以歌颂普通劳动者为主题的优秀作品,推出形式多样的新闻报道和融媒体产品,弘扬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主旋律,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

    相关附件:
   
1.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政策图解
    2.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政策问答 
 
 

声明:

  • 1.凡本网所有原始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食育网所有,如要转载,需注明“信息来源:食育网”
  • 2.凡本网“来源”处标记“×××××(非食育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为传递更多信息。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 联系方式:电话  18500193189(同微信);QQ  3112742182
 

食育网,作为行业信息交流和推广传播平台,旨在通过汇总行业信息,举办行业活动等,呈现中国食育发展动态。
电话:010-68869850  QQ:3112742182
邮箱:lss@foodmate.net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外亮甲店1号恩济西园

  • 食育网公众号

  • 食育网视频号

  • 刘老师 18500193189
    (微信同号)
  •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