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近年来,黔南州立足民族地区实际,开展系列主题实践活动,构建了“双驱动·三维度·四融合”劳动教育模式,助力学生劳动素养明显提升。
目前,全州各县(市)、中小学校已全覆盖开展了劳动教育实践技能竞赛,劳动教育主题活动正如火如荼推进,黔南州第三届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技能竞赛也即将开赛!即日起,州教育局将对县、校劳动教育经验做法进行系列展播,供各县、校互学共鉴、共同进步,助力全州教育高质量发展。
今天我们推出独山县经验做法,一起来看~~
独山:三聚焦三提升助推劳动教育持续发展
为推动“五育并举”落地见效,独山县教育局立足实际、系统谋划,以“双驱动三维度四融合”模式为指引,以“课程化实施、多元化实践、协同化育人”为主线,扎实推进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聚焦顶层设计,提升劳动教育保障新格局
一是制度保障体系化。制定《独山县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工作方案》,明确“一校一案”推进机制,联合县农业农村局、文旅局、林业局等部门,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协同育人网络。
二是课程建设规范化。印发《关于全面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的通知》,学校将劳动教育纳入必修课,制定劳动教育清单,保障中小学每周劳动教育课程不少于1课时。开发“生活技能+生产劳动+服务实践”三大课程模块,打造县域劳动教育精品课程。
聚焦实践创新,提升劳动育人场景新内涵
一是基地建设提档升级。自2022年以来,独山县参加各级各类劳动教育竞赛,先后获批省级劳动教育示范校1所、州级劳动示范校7所,打造县级示范校9所;获批州级劳动实践基地2个,打造县级劳动实践基地5个。全县学校已实现“1校1基地”目标,100%全覆盖。
二是主题活动特色鲜明。开展“劳动教育主题月”活动,举办“中小学(幼儿园)劳动教育系列竞赛”等活动,涵盖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各个学段的学生,全县各校参与率100%,实现广泛而深入的参与度。
三是学科融合成效显著。推动劳动教育与科学、美术等学科深度融合。如独山县第七小学以节气为时间轴设计“基础劳动+节日实践+养生劳动+文化体验”四级任务,构建起特色的二十四节气劳动体验课程;独山县第一中学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开发“基础+拓展”双轨课程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独山县兴农中学以劳动基地为主阵地,结合社团、志愿服务活动,打造多元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在贵州省2024年智慧农场现场挑战赛和智能语音图书馆模型比赛中,独山县师生获三等奖。在黔南州2024年第二届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技能竞赛中获一等奖7个、二等奖10个、三等奖3个的优异成绩。
聚焦协同联动,提升劳动教育路径新合力
一是家校社联动。推广“家庭劳动任务清单”,开展“亲子劳动日”“劳动教育进社区”等活动,各校积极组织教师、家长、学生参与,参与人数多,覆盖范围广、影响力大。
二是校企社联动。联合企业、社区资源设立常态化实践场所,如加工企业、汽车企业、种植及茶叶生产企业等,定期组织学生参与职业体验、技能实训与社会服务,形成“家庭启蒙+学校指导+社会赋能”的全链条育人格局。
独山县第七小学:“劳”依传统“动”于创新
独山县第七小学以节气为线、以节日为桥、以学科为翼、以养生为本”搭建劳动教育平台,让学生在“动手做”中感知文化温度,在“用脑创”中焕发传统生机,培养“既有传统底蕴、又具现代视野”的新时代劳动者。
一是以节气为线,构建劳动教育体系。围绕二十四节气开发“基础劳动+节日实践+养生劳动+文化体验”四级任务链。如春分制作植物拓印画、清明采茶制青团,将农事规律与天文知识相结合。
二是以节日为桥,传承传统文化基因。学校将春节、元宵、清明等传统节日嵌入节气劳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动”。如春节“年俗工坊”,体悟“家文化”;端午“粽叶飘香”,了解屈原文化等,让抽象的节日习俗转化为可触摸、可操作的劳动过程。
三是以学科为翼,深化劳动教育内涵。学校教师积极探索,成立劳动教育与学科融合课题组,在科学、美术等学科教学中巧妙融入劳动教育元素,实现学科之间的相互赋能。
四是以养生为本,践行健康劳动理念。按四季设计“养肝护肝→清心解暑→润肺防燥→补肾防寒”养生劳动序列。如立春护肝饮食、冬至药膳烹饪,传递“劳动即养生”理念。
下一步,学校将继续以传统文化为根,以劳动教育为桥,继续深挖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智慧,以“顺天时、融学科、养身心”为理念,让学生在“春种的希望、夏耘的汗水、秋收的喜悦、冬藏的智慧”中,成长为“懂劳动、会养生、有文化”的新时代少年,真正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育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