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作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一环,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芜湖一中紧密结合高中教育的特性,积极探索并构建了独具特色的劳动教育新模式,在劳动与学科融合、劳动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现将我校劳动教育成果总结如下。
一、深化劳动教育与学科融合,构建多元育人模式
(一)劳动与语文、历史学科融合,传承文化基因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积极开展与传统手工艺劳动相结合的文化教学活动。学生们亲身参与扎染等非遗技艺的实践过程,通过亲手制作,不仅掌握了一定的手工技能,更深刻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完成作品后,学生们将自己的劳动感悟与对传统文化的探究进行梳理,撰写成报告。这一过程有效地将动手实践与文字表达紧密结合,既提升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促使他们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我们组织学生模拟古代农耕场景,重现铁犁牛耕、水利灌溉等生产方式。学生们在这一过程中,深入探究历史发展进程中劳动工具的演变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亲身体验中感悟历史的发展脉络,极大地增强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二)劳动与数学、物理学科融合,培养科学思维
数学学科巧妙融入劳动实践中的测量与计算内容。在兴朴园劳动种植活动中,学生们运用几何知识精心规划种植区域面积,借助统计方法详细记录植物生长数据,并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深入分析,不断优化种植方案。这一过程让学生们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灵活应用于实际劳动中,切实提高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物理学科则紧密结合校园教学楼顶的太阳能板安装、校园净水设施搭建等项目内容,使学生们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深刻理解了能量转换、力学原理等知识,成功将抽象的物理概念转化为实际应用,有效提升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科学思维。
(三)劳动与生物、化学学科融合,探索科学奥秘
生物学科依托劳动实践基地,深入开展植物种植和繁殖实验。学生们通过对比不同土壤、光照、水分条件下植物的生长情况,仔细研究植物生长规律,并认真撰写实验报告,进一步深化了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高中生们更从田间地头转向实验室,开展各种探究实验,如进行玫瑰、蝴蝶兰和铁皮石斛的植物组织培养,探索植物激素对薄荷、玫瑰等插条生根的影响,提取各种植物组织中的有效成分,并进行劳动实践基地土壤中各种微生物的分离。
化学学科组织学生参与手工皂制作、芦荟胶制作、天然染料提取等趣味活动。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们直观地掌握了物质的性质与化学反应原理,培养了浓厚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激发了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四)劳动与艺术学科融合,激发创意灵感
美术课程紧密结合劳动实践开展艺术创作活动。学生们以劳动场景、劳动成果为丰富素材,进行绘画、摄影等艺术创作,并举办“葫芦彩绘”等主题艺术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充分展现了劳动场景中的美学元素,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力。
二、深耕劳动实践基地,打造特色实践平台
(一)生态农业种植区:体验农业魅力
兴朴园劳动实践基地的生态农业种植区占地100多亩,配备现代化智能灌溉系统等设施。学生们在社团种植地块,开展“农业种植项目”。在项目中,学生运用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湿度、养分含量、环境温度等数据,并通过数据分析平台调整灌溉时间和施肥量。此外,学校还邀请农业专家现场讲解作物生长知识、病虫害防治技术,学生们在专家指导下,学习嫁接、扦插等育苗技术,累计培育出优质果蔬幼苗
(二)项目式学习活动:深化实践成果
在劳动实践基地,我们大力拓展项目式学习活动,围绕多学科融合与社会实际需求设计多样化项目。
在“校园生态循环系统构建”项目中,学生们以跨学科团队形式开展工作。生物组学生负责研究适合校园环境的植物种类及生态链搭配,通过实验分析不同植物间的共生关系;化学组学生利用有机废弃物制作堆肥,研究肥料成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物理组学生则设计小型水循环装置,实现雨水收集与灌溉的自动化;美术组学生参与生态景观设计,打造兼具美观与实用的校园生态空间。
每个项目完成后,学生们都会进行成果展示与答辩,评委由学科教师、行业专家和学生代表共同组成。通过评选优秀项目,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此外,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劳动技能竞赛,在竞赛中锻炼技能、提升水平。
三、劳动教育成果显著,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深入推进劳动与学科融合实践以及丰富多样的劳动实践基地活动,学生们在知识应用、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等方面得到了显著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日益浓厚,跨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在各级学科竞赛、科技创新大赛中屡获佳绩。同时,学生们的劳动观念得到了极大转变,团队协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明显提高,形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真正实现了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功能。
展望未来,我校将继续坚定不移地深化劳动教育改革,进一步优化劳动与学科融合模式,不断丰富劳动实践基地活动内容,持续提升劳动教育质量,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贡献更大的力量。